李松堂

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院长,1987年创办中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兼任北京医学伦理学会临终关怀副主任委员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

拥抱死亡,像对待优生一样对待优死

2015-10-22

一、从优生到优死,临终关怀究竟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们每个人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死亡。死亡我们常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就这么一个经常发生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我们却熟视无睹了。那么今天的话题就是临终关怀。

  什么叫临终关怀呢?这里面就有两个概念,临终,每个人在死亡前都有一个临终期,临终期大概是多长时间呢?有的医学家、哲学家,他们在讲临终期可能是6个月,有的在临床总结的时候,临终期应该是最后的24小时,松堂关怀医院,在1987年成立以后,对临终者进行关怀十多年以后,我们总结了10713个病例,从原始病例记录,他们生命品质发生不可逆转,就是人类医学科学没有什么办法给他打一针药,给他进行治疗,他就可以反老还童,再重新生长,不会的,他们是退化的。生命品质发生不可逆转的退化,到生命的终结,这是每个人的临终期,我们统计了一下结果是多少呢?280天,当这个结果出来的时候,我当时非常兴奋了一下,我在房间里踱来踱去,难道真的这样巧合,每个人的生命在妈妈的子宫里面孕育恰恰就是280天,我们说10月怀胎。

  那么一个生命经过一生的成长,当生命衰老了,行为不能自理了,思维减退了,我们都叫他老小孩,这个老小孩不能再回到妈妈的子宫里。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离不开社会的亲情,那么需要我们和谐的社会为这些临终者提供一个社会子宫的环境。现在临终关怀事业已经28年了,通过我们临床的总结,总结出来的社会沃母理论作为临终关怀的理论基础。

  我们有的癌症晚期了,有的系统衰竭了,有的人慢慢地要自然衰老了,怎么去面对呢?我们需要什么?需要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个是一直在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可能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到博士后毕业,从来没有一种完整的一堂课告诉我们,生命的完整教育,现在社会太注重优生了,我们对死亡好像不再去探讨,不再去研究,不再去敬而远之地对待死亡,可是死亡每天都在发生着。那么对年轻人来说,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死亡,你们现在正是生命力那么旺盛的时候,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你们的理想,你们未来,你们的前途,所以很少人去想生命终结的问题。那好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几分几点出生的,在宇宙中刻下了一个亮斑,有坐标没有终点,那么你们生命朦胧中是一条射线,最富有的就是时间,没有对死亡的教育,没有对生命完整的教育,我们的青年人就有一部分会碌碌无为地生活,就去做无用功,浪费生命,我们太不注重我们的生命质量了。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享受的生命线段,显然不是一条射线,是线段。我们现在正在享受我们这个生命的线段。这就是从死亡引起的思考。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那是延长生命最好手段。

二、从不解到理解,临终关怀提升生命质量

  说到办这个医院,最最开始,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当时我就跑卫生局,找领导,我想申请注册这么一个医院,可是一到领导那边,说我们年轻人还缺医少药,怎么临终关怀,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一直拖了好几年没有办成,办成以后,医院又碰到了很多困难,是什么?就是人们对临终关怀的不理解,觉得死亡,不景气,一天到晚在门口,那么多晦气。包括去年上海浦东就搞了一个临终关怀医院,投了多少个亿搞了一个,社区里面一直打着标语,在抵制他们,一直没办成。

  东方卫视做一个大的社会讨论,就请我去做嘉宾,当时反对一方都是国外留学的医学博士,坚决反对他们,特别有理有据地拒绝他们,最后主持人叫我发言,我就把松堂医院成立的经历从头给大家讲了一遍,我突然冲着那些反对方的人,我说如果松堂医院在上海浦东办一个分院的话,你们同意吗?他们想了想,如果松堂医院来,我们一定同意。看样子,只要是为民族,让我们社会更美好,充满了爱的机构,一定会有生命力的。所以说我觉得临终关怀这个课题,探讨起来,是非常值得每个人思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走的,不管我们是谁,不管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中年的时候,我们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要离开这个世界,那我们自己走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得到关怀,得到爱护呢?那么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总说现在在探讨老年事业,临终关怀,大家一致地看法,80%、90%,我们现在基本就是931或者是921,就是9成都是在社区,在家庭做临终关怀,其实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在社区,社会沃母环境里,叫老人完成愉快的生命成长。因为临终的人有很多需求,比如他们有需要医疗的支持,很多老人最后比较不适的症状,疼痛的状态,他们需要医疗的支持,如果你在家里面,在敬老院里面,经常给儿女打电话了,老人发烧了,38度了,快给接到医院,就造成很多麻烦。临终关怀医院,又有医生,又有护士,又有心理医生,又有生活护理,又有社会志愿者,所以老人所有的需求都在临终关怀医院得到了关怀和满足,所以临终关怀事业在中国应该被理解和得到更大的发展。

  我记得前年,白岩松来采访我们,当时提到一个问题,他说当时20年前,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医院像中国的松堂关怀医院这样,有2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来参与医院的博爱的活动,前年白岩松再采访的时候,松堂医院的志愿者已经超过40万了,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继续在弘扬着。到今天为止,松堂医院已经照顾了38000多位老人。这么多年,我要感谢所有的社会志愿者,感谢关心、支持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人们,他们经常去看望老人,给老人带来了无数的欢乐。当我们的老人再走的时候,他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去照顾他们。

三、临终关怀,让老人开心地走完最后一程

  老人需要医疗的支持,需要生活护理,但是最需要的是心理的关怀。松堂医院最早的时候,我们做过统计,只有2%的人有宗教信仰,像佛教的,现在将近30年,我们现在医院统计,有信仰佛教的人占21%,但是毕竟大部分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对死亡是不是恐惧?是不是对死亡不理解,当时我就一直在试探着了解他们的内心,有一个爷爷90多岁,知识分子,但是比较善谈,思路比较清晰的,那天我对着他在院子里面散步,跟他聊天,爷爷,您说您要活多大年纪?这个问题就刺激他了,他听到这个问题,那意思说我多少就会死了吧,马上那种眼光看着我,等了几秒钟,冲着我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句,我活一千岁,非常拒绝死亡。但是我们也有的病房里面这些老人在探讨死了到哪去,下辈子再托生个女的,再托生个男的,其实我们死亡文化值得我们用中华传统敬老爱老观念,用我们的儒家文化,用我们的国学,用我们传统的道学,我们中华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把我们现代的文明的死亡文化应该注入到每一个人心灵里面去,这样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对社会有这种责任感,有这种使命,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要坦然地,微笑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看看后面这张照片,就是松堂医院的院子,第一次到松堂医院去的人,总觉得这是王府吧,又有康熙的石桥,又有叠若廊(音),这是净空法师给我们提过来的。临终关怀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信仰,尤其那些信仰佛教的人,那么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信仰。最早起码有15年前,当时就有一个奶奶,因为他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就是孤寡一个人,她并没有亲友,她就跟我说,院长,我哪天真的走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帮我,我有几个朋友,他们都是居士,他们要替我临终祝念的,当时我对佛教的临终祝念理解不像现在这么深,但是我觉得既然老人有这样的需求,我说可以,我就打电话叫他们那些居士朋友来了,过了几天,当老人要走的时候,他们给她洗得特别干净的衣服,干净的床单放在那,大家给她临终祝念,每个人都两个小时的班,24小时佛号不断,那么虔诚。我在旁边就观察着,这些人真的大公无私,他们也不要报酬,每天就在那边祝念,祝念差不多两天,这样过去了,我就想问奶奶,他们给你祝念,您有什么感触吗?奶奶当时就冲我那意思,摇了摇,不要打扰他,后来我理解,在佛教最后的时候,他自己再修养,再去提升自己,加持自己,力量总是不够的,有很多人在临终的时候,这些居士们共同给他祝念,加持他,一定到最好的地方去,所以不要打扰他。松堂医院也是全中国最早作为一家医院,为临终的宗教信仰的佛教们提供临终祝念的场所,现在有很多这些佛教的居士们在他临走的时候,都要到松堂医院接受最后的关怀。

  讲到佛教,也有很多其他宗教的,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奶奶,已经86岁了,她18岁就在协和医院当护士,当护士的时候,因为协和医院是基督教的氛围,有时候她做礼拜的时候,去唱赞美歌,她自己走了一生,她总觉得是上帝的女儿,那天她跟我讲,我真的要走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我没有受过洗,上帝还认我这个女儿吗,这样正好,过了两天,国际学校的学生们到松堂医院给爷爷奶奶唱歌,慰问他们,我就跟老师讲了老护士长的要求,他们就特别认真地隔了两天,他们的牧师来,带着圣水,给她还盖了证书,你是上帝给你受洗了。我觉得,宗教当然我们现在宗教还是信仰自由的,但是我们并不宣传和支持什么宗教,但是毕竟绝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宗教这种临终关怀是非常需要的。

  这个奶奶年轻的时候正好抗日战争的时候,抗日战争有很多抗日的孤儿,她是幼儿园的老师,因为一直他们也是有很多国际的友人都作为幼儿园这些老师照顾这些孩子们,所以她英语特别好,英语特别好,她一辈子生命总有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感,要为社会做很多事情,她才没有白活一生,到80多岁了,她有时候跟我讲,我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贡献呢?躺在床上,她还要做点贡献,正好外面有好多志愿者,几个同学都来了,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讲着讲着,最后大一的几个同学说,奶奶你英语这么好,你就当我们英语辅导老师吧,她想了想,这又是我的一个贡献,从此以后,我们每个志愿者来了,她都给同学们做英语辅导。生命怎么才能更灿烂呢?

  现在我们的民族在进步,我们的国家大踏步地向前在迈进,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里面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非常关怀关注老年事业,老年产业,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尤其最近这两三年,松堂医院接待了全国很多的医疗机构,希望把我们团队的文化在中国传播出去,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想是不是中国老年基金会,北京松堂关怀医院能在上海、广东、福建各个省办一家分院,我们也希望愿意关注老年事业的机构,这样的团体,来支持我们,共同把中国的人文关怀事业搞好,谢谢大家!

分享
拥抱死亡,像对待优生一样对待优死
李松堂

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院长,1987年创办中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兼任北京医学伦理学会临终关怀副主任委员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

查看文字稿
拥抱死亡,像对待优生一样对待优死

一、从优生到优死,临终关怀究竟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们每个人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死亡。死亡我们常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就这么一个经常发生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我们却熟视无睹了。那么今天的话题就是临终关怀。

  什么叫临终关怀呢?这里面就有两个概念,临终,每个人在死亡前都有一个临终期,临终期大概是多长时间呢?有的医学家、哲学家,他们在讲临终期可能是6个月,有的在临床总结的时候,临终期应该是最后的24小时,松堂关怀医院,在1987年成立以后,对临终者进行关怀十多年以后,我们总结了10713个病例,从原始病例记录,他们生命品质发生不可逆转,就是人类医学科学没有什么办法给他打一针药,给他进行治疗,他就可以反老还童,再重新生长,不会的,他们是退化的。生命品质发生不可逆转的退化,到生命的终结,这是每个人的临终期,我们统计了一下结果是多少呢?280天,当这个结果出来的时候,我当时非常兴奋了一下,我在房间里踱来踱去,难道真的这样巧合,每个人的生命在妈妈的子宫里面孕育恰恰就是280天,我们说10月怀胎。

  那么一个生命经过一生的成长,当生命衰老了,行为不能自理了,思维减退了,我们都叫他老小孩,这个老小孩不能再回到妈妈的子宫里。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离不开社会的亲情,那么需要我们和谐的社会为这些临终者提供一个社会子宫的环境。现在临终关怀事业已经28年了,通过我们临床的总结,总结出来的社会沃母理论作为临终关怀的理论基础。

  我们有的癌症晚期了,有的系统衰竭了,有的人慢慢地要自然衰老了,怎么去面对呢?我们需要什么?需要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个是一直在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可能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到博士后毕业,从来没有一种完整的一堂课告诉我们,生命的完整教育,现在社会太注重优生了,我们对死亡好像不再去探讨,不再去研究,不再去敬而远之地对待死亡,可是死亡每天都在发生着。那么对年轻人来说,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死亡,你们现在正是生命力那么旺盛的时候,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你们的理想,你们未来,你们的前途,所以很少人去想生命终结的问题。那好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几分几点出生的,在宇宙中刻下了一个亮斑,有坐标没有终点,那么你们生命朦胧中是一条射线,最富有的就是时间,没有对死亡的教育,没有对生命完整的教育,我们的青年人就有一部分会碌碌无为地生活,就去做无用功,浪费生命,我们太不注重我们的生命质量了。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享受的生命线段,显然不是一条射线,是线段。我们现在正在享受我们这个生命的线段。这就是从死亡引起的思考。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那是延长生命最好手段。

二、从不解到理解,临终关怀提升生命质量

  说到办这个医院,最最开始,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当时我就跑卫生局,找领导,我想申请注册这么一个医院,可是一到领导那边,说我们年轻人还缺医少药,怎么临终关怀,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一直拖了好几年没有办成,办成以后,医院又碰到了很多困难,是什么?就是人们对临终关怀的不理解,觉得死亡,不景气,一天到晚在门口,那么多晦气。包括去年上海浦东就搞了一个临终关怀医院,投了多少个亿搞了一个,社区里面一直打着标语,在抵制他们,一直没办成。

  东方卫视做一个大的社会讨论,就请我去做嘉宾,当时反对一方都是国外留学的医学博士,坚决反对他们,特别有理有据地拒绝他们,最后主持人叫我发言,我就把松堂医院成立的经历从头给大家讲了一遍,我突然冲着那些反对方的人,我说如果松堂医院在上海浦东办一个分院的话,你们同意吗?他们想了想,如果松堂医院来,我们一定同意。看样子,只要是为民族,让我们社会更美好,充满了爱的机构,一定会有生命力的。所以说我觉得临终关怀这个课题,探讨起来,是非常值得每个人思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走的,不管我们是谁,不管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中年的时候,我们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要离开这个世界,那我们自己走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得到关怀,得到爱护呢?那么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总说现在在探讨老年事业,临终关怀,大家一致地看法,80%、90%,我们现在基本就是931或者是921,就是9成都是在社区,在家庭做临终关怀,其实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在社区,社会沃母环境里,叫老人完成愉快的生命成长。因为临终的人有很多需求,比如他们有需要医疗的支持,很多老人最后比较不适的症状,疼痛的状态,他们需要医疗的支持,如果你在家里面,在敬老院里面,经常给儿女打电话了,老人发烧了,38度了,快给接到医院,就造成很多麻烦。临终关怀医院,又有医生,又有护士,又有心理医生,又有生活护理,又有社会志愿者,所以老人所有的需求都在临终关怀医院得到了关怀和满足,所以临终关怀事业在中国应该被理解和得到更大的发展。

  我记得前年,白岩松来采访我们,当时提到一个问题,他说当时20年前,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医院像中国的松堂关怀医院这样,有2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来参与医院的博爱的活动,前年白岩松再采访的时候,松堂医院的志愿者已经超过40万了,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继续在弘扬着。到今天为止,松堂医院已经照顾了38000多位老人。这么多年,我要感谢所有的社会志愿者,感谢关心、支持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人们,他们经常去看望老人,给老人带来了无数的欢乐。当我们的老人再走的时候,他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去照顾他们。

三、临终关怀,让老人开心地走完最后一程

  老人需要医疗的支持,需要生活护理,但是最需要的是心理的关怀。松堂医院最早的时候,我们做过统计,只有2%的人有宗教信仰,像佛教的,现在将近30年,我们现在医院统计,有信仰佛教的人占21%,但是毕竟大部分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对死亡是不是恐惧?是不是对死亡不理解,当时我就一直在试探着了解他们的内心,有一个爷爷90多岁,知识分子,但是比较善谈,思路比较清晰的,那天我对着他在院子里面散步,跟他聊天,爷爷,您说您要活多大年纪?这个问题就刺激他了,他听到这个问题,那意思说我多少就会死了吧,马上那种眼光看着我,等了几秒钟,冲着我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句,我活一千岁,非常拒绝死亡。但是我们也有的病房里面这些老人在探讨死了到哪去,下辈子再托生个女的,再托生个男的,其实我们死亡文化值得我们用中华传统敬老爱老观念,用我们的儒家文化,用我们的国学,用我们传统的道学,我们中华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把我们现代的文明的死亡文化应该注入到每一个人心灵里面去,这样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对社会有这种责任感,有这种使命,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要坦然地,微笑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看看后面这张照片,就是松堂医院的院子,第一次到松堂医院去的人,总觉得这是王府吧,又有康熙的石桥,又有叠若廊(音),这是净空法师给我们提过来的。临终关怀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信仰,尤其那些信仰佛教的人,那么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信仰。最早起码有15年前,当时就有一个奶奶,因为他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就是孤寡一个人,她并没有亲友,她就跟我说,院长,我哪天真的走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帮我,我有几个朋友,他们都是居士,他们要替我临终祝念的,当时我对佛教的临终祝念理解不像现在这么深,但是我觉得既然老人有这样的需求,我说可以,我就打电话叫他们那些居士朋友来了,过了几天,当老人要走的时候,他们给她洗得特别干净的衣服,干净的床单放在那,大家给她临终祝念,每个人都两个小时的班,24小时佛号不断,那么虔诚。我在旁边就观察着,这些人真的大公无私,他们也不要报酬,每天就在那边祝念,祝念差不多两天,这样过去了,我就想问奶奶,他们给你祝念,您有什么感触吗?奶奶当时就冲我那意思,摇了摇,不要打扰他,后来我理解,在佛教最后的时候,他自己再修养,再去提升自己,加持自己,力量总是不够的,有很多人在临终的时候,这些居士们共同给他祝念,加持他,一定到最好的地方去,所以不要打扰他。松堂医院也是全中国最早作为一家医院,为临终的宗教信仰的佛教们提供临终祝念的场所,现在有很多这些佛教的居士们在他临走的时候,都要到松堂医院接受最后的关怀。

  讲到佛教,也有很多其他宗教的,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奶奶,已经86岁了,她18岁就在协和医院当护士,当护士的时候,因为协和医院是基督教的氛围,有时候她做礼拜的时候,去唱赞美歌,她自己走了一生,她总觉得是上帝的女儿,那天她跟我讲,我真的要走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我没有受过洗,上帝还认我这个女儿吗,这样正好,过了两天,国际学校的学生们到松堂医院给爷爷奶奶唱歌,慰问他们,我就跟老师讲了老护士长的要求,他们就特别认真地隔了两天,他们的牧师来,带着圣水,给她还盖了证书,你是上帝给你受洗了。我觉得,宗教当然我们现在宗教还是信仰自由的,但是我们并不宣传和支持什么宗教,但是毕竟绝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宗教这种临终关怀是非常需要的。

  这个奶奶年轻的时候正好抗日战争的时候,抗日战争有很多抗日的孤儿,她是幼儿园的老师,因为一直他们也是有很多国际的友人都作为幼儿园这些老师照顾这些孩子们,所以她英语特别好,英语特别好,她一辈子生命总有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感,要为社会做很多事情,她才没有白活一生,到80多岁了,她有时候跟我讲,我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贡献呢?躺在床上,她还要做点贡献,正好外面有好多志愿者,几个同学都来了,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讲着讲着,最后大一的几个同学说,奶奶你英语这么好,你就当我们英语辅导老师吧,她想了想,这又是我的一个贡献,从此以后,我们每个志愿者来了,她都给同学们做英语辅导。生命怎么才能更灿烂呢?

  现在我们的民族在进步,我们的国家大踏步地向前在迈进,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里面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非常关怀关注老年事业,老年产业,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尤其最近这两三年,松堂医院接待了全国很多的医疗机构,希望把我们团队的文化在中国传播出去,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想是不是中国老年基金会,北京松堂关怀医院能在上海、广东、福建各个省办一家分院,我们也希望愿意关注老年事业的机构,这样的团体,来支持我们,共同把中国的人文关怀事业搞好,谢谢大家!

相关演讲
演讲摘要
现在社会太注重优生了,我们对死亡好像不再去探讨,不再去研究,不再去敬而远之地对待死亡,可是死亡每天都在发生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